今天是:2024年04月28日   
网站首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纵深分析
均瑶大健康IPO:产品单一 山寨货繁多 现金流充裕为何“哭穷”
发布时间:2020-06-30

91529822720e0cf33e94d979da391719bf09aa5c.jpeg


《云创财经》 文 / 张彦

据证监会消息,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均瑶大健康”)将于7月2日接受首发审核。

说到均瑶大健康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提到AD钙奶、贝贝牛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家应该就有印象了。均瑶集团设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集团成立之初就深耕于乳制品及含乳饮料行业并逐渐成为了业内知名品牌,同时也是国内首家研发塑瓶长效灭菌奶的企业,目前产品包括8大系列40多个品种。

此次均瑶大健康拟登陆上交所主板,募集资金11.99亿元,主要用于均瑶大健康饮品湖北宜昌产业基地新建年产常温发酵乳饮料10万吨及科创中心项目、均瑶大健康饮品浙江衢州产业基地扩建年产常温发酵乳饮料10万吨项目以及均瑶大健康饮品品牌升级建设项目,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

均瑶大健康的上市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此前,受卷入康得新财务造假案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牵连IPO被中止,并不得不更换了审计机构,如今均瑶大健康即将上会,但《云创财经》注意到,即使在含乳饮料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但拿得出手的产品依旧只有“味动力”系列乳酸菌饮品,并且近些年来,均瑶大健康的产品遭到了频繁的山寨,在一定程度上业绩与声誉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均瑶大健康热衷于购买银行理财,2017年至2019年理财利息收入年均高达千万,在不缺钱的情况下仍然上市募资,其募资的动机也遭到了多方的质疑。

一款产品打天下 半路杀出“陈咬金”

均瑶大健康混迹于乳品饮料市场多年,但要说拿得出手的只有“味动力”系列乳酸菌饮品(瓶装),发展多年却只有一款主打产品,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味动力”系列乳酸菌饮品(瓶装)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1.2亿元、12.4亿元和11.1亿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7.53%、96.51%和89.48%。

“味动力”系列产品几乎包揽了报告期内的全部收入,可见产品结构单一已经成为了均瑶大健康的的一项“顽疾”。并且更令人担忧的是,食品饮料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由于行业技术壁垒并不高,因此产品间的可替代性很强,加上高利润的驱使,同行业品牌间竞争异常激烈,这更为均瑶大健康雪上加霜。

显然均瑶大健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尝试新的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虽然为新产品投入了时间和资源,但大家似乎并不买账。均瑶大健康于2017年推出了“奇梦星”系列膨化食品,但因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为减少损失最终于2019年起停止生产销售。多年来均瑶大健康仅靠一款产品行走江湖,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如主打产品的市场环境稍有风吹草动,即会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的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均瑶大健康近些年来陷入了与山寨产品的“遭遇战”泥潭。据企查查显示,均瑶大健康尤其是在今年,向同行们发起了数十起的商标权权属、侵权纠纷以及侵害商标专用权纠纷的诉讼,起诉缘由多为均瑶大健康的产品标识遭到了“山寨”。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光是披露出来的商标侵权案件就高达60起,由此可见“山寨”了均瑶大健康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均瑶大健康的业绩与产品声誉遭受了损失。


5243fbf2b211931379222db8b547e9d190238dd8.png


不缺钱的均瑶“哭穷”目的何在

据招股书的披露,此次均瑶大健康拟募资11.99亿元用于扩张规模。如果企业资金紧张,又急于需要资金扩大规模,上市融资也很正常,但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据披露的信息看来,均瑶大健康似乎并不缺钱,而且还没有长短期借款,可以说资金状况非常宽裕。

截止至2019年末,均瑶大健康账上的货币资金高达10.62亿元,而这部分货币资金,均瑶大健康多次购买了理财产品,报告期内,均瑶大健康购买了上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保本型“户户赢”、“智慧存”和“瑞智存”委托管理存款产品以及浦发银行的“利多多B存款”和“浦发银行智能存款产品”,各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分别为1097.83万元、1586.95万元和2199.74万元,并呈逐年攀升的趋势。

由此来看均瑶大健康既然有闲钱拿去买理财,那么自然是不缺钱的,在此背景之下,均瑶大健康坚持上市募资,那么其动机也就非常需要广大投资者引起警惕了。